
《圣经》中启示录12章3—17节中关于“大红龙”的记载
《圣经》中启示录12章3—17节中关于“大红龙”的记载
前言
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世界范围内也被普遍使用,代表中国人。中国人也喜欢用“龙”作为装饰物,并以龙,凤,麒麟作为吉祥瑞兽。而且,龙的图像也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常见;比如,桌椅的装饰,书法字画的内容,家居服饰的点缀等。中国的“龙”究竟是什么?《圣经》中的“龙”与中国的“龙”是同类吗?
本文从启示录12章3—17节中关于“大红龙”的记载入手;从释经的角度对该段经文进行处境化的分析。
一、《启示录》12章3—17节经文中关于“大红龙”的注释
1、关于“龙”的注释
(1)3节中记载的“大红龙”
启示录12章3节中“大红龙”的“红”,有的古抄本读作“大火龙”。荷马在他的著作中,就用这个字来称那条有三个头的大怪兽,像蛇一样蜷曲,吃的是有毒的草。另外,关于此处经文中所记载的龙,作者在本卷书20章2节中解释为“撒旦”。
(2)9节中记载的“大龙”
此处经文记载的“大龙”在语法结构中有三个同位语,分别为“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首先,这大蛇被等同于“那古蛇”,也就是创世记第三章中出现的那蛇。“古”字特别强调了古来即有。这个字的希腊原文又是从“起初”变化而来。其次,撒旦,的原意是控告者。此处经文希腊原文中“名叫”是现在式被动语态分词,被称为魔鬼和撒旦。同时,“迷惑”是现在时主动语态分词,意为:引入迷途。这正是“大龙”的目标,也是它的工作。
2、处境化解释
(1)《圣经》处境
在迦南地传说里,“龙”被称为“Leviathan”(赛27:1),是大海中的巨物,与旧约中另一个称为“拉哈伯”(Rahab,赛51:9,伯26:12)的关系密切,后者常常被视为阴性的大海怪。而且,在旧约经文中,旧约作者都提到上帝在创造之时,击杀了海中的怪物,而此怪物有时以“Leviathan”(伯3:8;诗74:14,104:26),“它宁(希伯来文音译)”——大鱼(创1:21;伯7:12;诗74:13,148:7;赛51:9)或者“拉哈伯”(Rahab,伯9:13,26:12;诗87:4,89:11;赛30:7)的名称出现。《圣经》中除了这两种,还称“龙”为“河马”(Behemoth,希腊文)(伯40:15—24),“蛇”(摩9:2),并且都是抵挡神的。另外,在七十士译本中,“龙”这一概念正是“Leviathan”和“Rahab”的翻译。
若从新旧约角度来理解,以赛亚书27章1节与启示录的“红龙”对照来看,正如先知所说,上帝在末日所要击杀的“Leviathan”或“Rahab”是有联系的,因为在启示录20章10节那里,它也要一样面临被击杀的命运。而且,作者在使用旧约内容时,并不只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将“红龙”与创世记的“蛇”相对应。因此,此处经文中的“红龙”便是撒旦。
(2)文化处境
除了在迦南地传说中保存着关于“龙”的记载,在古代近东的各式神话中,龙,大蛇,海怪,都曾出现。在埃及神话中,为争夺王位而将其兄弟欧西里斯(Osiris)杀死的塞斯(Seth),就曾以龙,蛇,甚或是红河马的形态现身。在巴比伦的神话里面,被守护巴比伦城的马都(Marduk)所击败的提阿莫(Tiamat),即为海怪。在乌加列(Ugarit)的传统中,为巴力所败的罗腾(Lotan),也是一只七头海怪。在希腊神话中记载的巨龙彼颂(Python),它在篡夺宙斯统管天庭王权的斗争中,不仅出手抓取星辰,将他们从天上击落,而且还将双鱼座星系扔进了海里。
启示录的作者将圣经人物融入进希腊神话的手法十分特殊,但也应是情理之中。在启示录的七封书信中,读者可以多次看见作者身处在异教的世界中,而且多次提到要分别出来。因此,在这样的处境中,作者固然会使用当时最为熟知的文化资源。
另外,作者使用神话此类的内容也是为了:首先,达到警告的目的。正如启示录前文对教会的警告一样,作者使用了其读者最为熟悉的地理或者是历史背景。那么在此处,作者使用当时人们熟知的神话故事便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然而,使用神话故事,也并不表示作者就完全采纳,或者接受神话内容中的世界观。因为在神话故事中,所描绘的神话主角都是得胜者,而在此处经文中,有能力的反倒是从天坠落的。因此,作者其实并不是要表达神话主角的光环,而是重新定义了神话故事的脉络。
最后,在《圣经》中以上古神话为媒介来呈现真理,并非启示录作者的创举。在复述创造历史的记载中,旧约的作者已经开始使用上帝制伏海怪的神话故事了。当然,启示录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只是借着这些已经经过“去神话”化的词语和人物,来表达真理而已。[1]
(3)翻译处境
在《旧约》中,公元1611年发行的《圣经》英王钦定本(KJV)中,将“龙”的两个希伯来文字都翻译为“dragon”。第一个希伯来字是“tan”,总以复数形式出现,并常为阳性:tannim。另一个希伯来字是“tannin”,字意比较含糊,疑似与“tan”没有关联。另外,在现代的英文译本中,大多数都把“tan”翻译为“jackals”,译为“豺”。而“tannin”则被译为“sea monster”,“sea creatures”,译为“海怪”;“serpents”,译为“大蛇”,“reptile”,译为“爬虫”,“cobras”,译为“眼镜蛇”。
曾有学者统计,在旧约圣经中,英王钦定本有二十二处译为“dragon”,即“龙”,但现代的英文译本大多数都不再这样翻译了。
具体关于《圣经》中“dragon,龙”一字的翻译请看下表:
[2]
结论
综上,《圣经》中关于龙的记载,其主要的含义是魔鬼,撒旦,并用相应的写作手法来体现。而且,不同的《圣经》版本对原文的不同翻译也并非以汉字“龙”来进行表达,占比并不多。因此,不能在中国文字中“龙”的概念与《圣经》中“龙”的内涵之间划等号。
[1] 启示录注释;作者:罗伟;出版: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7年;1801—1804页,1091页
[2] 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十:启示录);作者:Archibald T. Robertson,编译者:詹正义;出版:美国活泉出版社;1995年;219—220页,276—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