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前10:23—33看基督徒能否进佛道教场所
【内容提要】“凡事为荣耀神而行”,是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准则与追求,也是当年保罗教导哥林多教会信徒在饮食原则上需要遵循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林前10:23—33的经文为当时教会的信徒解开了内心关于饮食方面的迷惑。在持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我们在牧养过程中势必也会像当年保罗牧养哥林多教会信徒一样遇到很多难题,也会遇到因某些信徒思想陈旧或对真理谬解而引发的观念冲突,因此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和疑惑困扰也不在少数,本文从圣经相关教导(林前10:23—33)出发,结合笔者所在教会信徒的现实案例,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造合一教会的基础上探讨关于基督徒在参团旅游时能否进入佛道教场所。
【关键词】 荣耀神 《哥林多前书》 基督教中国化 和谐社会
一、引 言
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华夏大地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民间信仰和睦相处,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民间风格的文化瑰宝。我国佛道教大多离不开名山秀水,如著名的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武当山等都是佛道教圣地,无论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在边远的民族地区,都留下宗教活动的烙印,充分体现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与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旅游业发展迅猛,很多基督徒也喜欢在节假日出去游山玩水,因此在旅行过程中难免遇到“基督徒能不能进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参观”此类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从牧养的原则,我们首先必须回到圣经,结合圣经真理去思想和剖析,按着神的话语回答信徒并促进信徒思想更新、灵命长进,帮助信徒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有原则性的决定。其次对于“基督徒”这个身份,我们也需要进行一下细分,而不是一刀切的解答疑问,基督徒中大部分是属于平信徒,当然信主时间长短、信仰经历和灵命状况也都各不相同;农村和城市的信徒因为接触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包括文化水平、宗教常识等也会存在很大差距;基督徒中也包括圣职人员,如牧师、长老、执事以及神学生,在“基督徒旅游时能不能进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参观”这个问题上,对于不同身份、不同类型的基督徒,回答也应该有所区别。
二、保罗解答哥林多教会信徒的疑惑
哥林多城市是希腊重镇,是亚该亚省的都会,东西方商贸必经之路,所以商业和文化极其兴盛。哥林多城内有爱神维纳斯庙宇、太阳神阿波罗庙,及二十多种埃及神秘宗教偶像崇拜,整个城市被浓重的偶像崇拜包围。哥林多前书10章25-31节经文是保罗针对犹太人和部分仍然坚守本国习俗的犹太基督徒,在市场上买肉时候,担心买到祭过偶像的食物,往往会问:“是不是祭过偶像的?”因此也产生了买回来能不能吃的迷惑,保罗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可买市场上的任何食物,不必追问它曾否祭过偶像,因为在无意情况下吃了祭偶像的东西并不等于参与偶像的敬拜(20-22节),这算不得什么,吃的人不会受到影响,任何人的良心也不必受它困扰,因为万物由神而来,神让我们享用,如果我们明知有问题,就应努力解决它,但却不必刻意去发掘问题、困扰自身。由此问题保罗进一步教导,信心刚强的信徒为了不绊倒软弱的弟兄,仍以不吃这些祭物为宜(28-29节),为了他人的益处,有时候得放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23节),最后保罗指出了基督徒的最高生活准则,就是凡事为荣耀神而行(31节)。蒙神喜悦和荣耀神是我们基督徒生活的目标和一生的追求,爱神、爱人是神对我们的生活要求,所以基督徒在一切事上都要尊崇神,不求自己的益处,常为他人的利益着想。保罗在后面的经文中说到“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确实,保罗为信徒做了很好的榜样,他处事并不出于自己的喜好,他本拥有完全的自由,但是为了他人,他宁愿放弃自由,只求众人的益处(33节),因此保罗他宁可素食,因为当时哥林多城的人拜惯了偶像。从哥林多前书10章23-33节经文,保罗对哥林多信徒的教导,我们看到了回答“基督徒旅游时能不能进佛道教的寺庙宫观参观”这个问题的几个关键点:1、以关心他人利益为原则,2、以神的荣耀为出发点3、以基督为榜样去做决定。
在罗马书14章中保罗就提到信徒应以追求与众人和睦与教会合一为目标,叫弟兄跌倒的事,一概不做才好,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参罗14:19-23)。因此饮食方面的规则并不是衡量信仰的标准,基督徒既已在基督里得着自由,就有选择是否吃喝的权利,只是做决定要为软弱的弟兄考虑。同理可得,基督徒在参团旅游时候,去不去别的宗教场所参观并不构成信仰问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可以做决定的事情。如果信徒内心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场所,那么可以进佛道教寺庙参观,但仅是参观而非参与其宗教仪式,只要有信心,内心并不自责,也没有不平安;但若同行中有初信或者信心软弱的肢体,为了他们的缘故,就尽量选择不要进那些场所了,免得有人误解或跌倒;第三种情况是旅游随行人中若有信徒不愿前去,并发生了去与不去的争执,则为了同行人的良心的缘故,为了肢体和睦与教会合一,就不要进去。对于基督徒来说,凡事都可为但是并不都造就人,基督徒行事为人不再是按照通常的不信主的人那样行事,而是因为自己的信仰的缘故,为了神的荣耀的缘故,可以放下自己原本应该有的享受或权利,来荣神益人。旅游时有弟兄姊妹提出反对,为照顾软弱的人,建议不去。对到寺庙参观有疑义的,在可以选择旅游线路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那些景区中有很多寺庙的,或需要参观寺庙的旅游线路,以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为着身边这些人的缘故,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行为,要放弃自己的一些权利和自由。是否去那些地方,本来是个人的选择,实践时却不能完全由自己抉择,而要考虑周全,毕竟我们的信仰让我们不再是个体,很多时候应为了不绊倒人而放弃自己的自由。
三、结合案例分析关于偶像与邪灵的困扰
案例一、本人几年前大学毕业旅行,班级同学组织一起去泰山旅游,途径几座很有历史感的寺庙,当时寺庙里人也不多,就进去参观了一下,大树参天,绿草茵茵,整个寺庙给人感觉静谧安详,寺庙的建筑以及佛像均保存完好,有一定的艺术观赏价值。
笔者认为,作为基督徒若你自己有坚定的信心,去参观这些寺庙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一些塑像和建筑,对你的信仰没有任何影响;你可以去旅游参观,但不可以参与其中任何的异教宗教仪式。因为圣经十诫中明确教导我们:上帝是独一真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参出20:3-5)以色列民正是离弃上帝去拜那些外邦人的偶像,违背了上帝的律法,遭到上帝严厉的管教。在一些景区游览的时候,会遇到安排参观一些寺庙,基督徒从游览的角度去参观这些寺庙,用艺术的眼光从这些建筑、雕像和碑刻中了解一些文化,提高自己的见识都没问题,但千万不可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包括烧香、跪拜、抽签、占卦、算命、祈梦、开光等),并且前往参观前自己要祷告,求神给我们信心保守我们免遭试探。
案例二、笔者所带的青年团契中有一位姊妹去泰国游玩,跟团旅游费用包含参观佛教寺庙,当时他们去的时候,寺庙里香火烟雾缭绕,她觉得心里不平安,不想进去,但是因为同行者都不信主,并对她说,“没什么的,钱都出了就去看看吧”,姊妹不好意思推辞就一起去了,当她出来之后就觉得头晕,整个人不大舒服,跟我交通了一下,问我是否应该在这方面认罪,以除去撒旦魔鬼在她身上的工作。
案例分析:首先这位年轻姊妹的信心是比较软弱的,而且在真理认知方面存在很多未知,她是从小跟着奶奶信耶稣的,父母并不信。老一辈的信仰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老信徒是在故有的甚至是封建思想残余的观念上再构建基督教信仰思想,往往这样的思想很容易活在律法主义之下,秉信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吃等等,并将很多人事物妖魔化。那位姊妹的潜意识里相信偶像会对她产生不好的影响,将偶像妖魔化了,圣经告诉我们人手所雕刻的所造的都是假的,没有作用的(参列王纪上18章中巴力先知的神),“他们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有鼻却不能闻,有手却不能摸,有脚却不能走,有喉咙也不能出声。”(诗篇115:4-7)“他们在树林中用斧子砍伐一棵树,匠人用手工造成偶像。他们用金银妆饰他,用钉子和锤子钉稳,使他不动摇。它好像棕树,是旋成的,不能说话,不能行走,必须有人抬着。你们不要怕它;它不能降祸,也无力降福。”(耶利米书10:3-5)从这两处经文我们也看到了偶像的本质。其次,这位姊妹对于上帝的属性并没有完全的认识和确信,她认为上帝也只是众“神明”中的一位,而不是独一的,信徒的生命需要成长,就像对于婴孩,只能吃奶,而慢慢成人过程中,食物也慢慢调整成为米饭,我们在牧养过程中当给与很大的耐心、理解以及正确引导。最后引申出来的还有一个问题,基督徒如果去寺庙,会不会遭到邪灵的攻击?笔者认为,那些偶像本身没有什么法力,它们只是一堆金银铜铁木的东西,但若你的信心软弱,你在参观这些寺庙的时候,看那些偶像为“神”,心里就会疑惑害怕,特别是刚巧遇到该寺庙正在进行宗教仪式活动(这种遇上的可能性很大),你可能就会落入不安的试探之中。没有信心而行一件事,本身就是罪,再加上你害怕恐惧,那么,你就给邪灵留下攻击你的破口,邪灵可能就会制造一系列的恐吓攻击你,所以信心弱小的肢体应该避免去寺庙那些地方。
四、从基督教中国化角度看宗教间的和谐
(一)保罗在雅典传福音时的榜样
哥林多前书10:23-33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基督徒能否进异教场所,但是保罗提供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荣神益人,无论是进入还是不进入,基督徒都应该秉持这个原则,凡事为荣耀神而行以及活出爱的见证,更多的照顾软弱的肢体,这也是教会合一的前提。
想起几年前,基督徒朋友圈热议的某地有两位牧师因在“佛诞节”这一天出席寺庙的活动而引起轩然大波,遭来抨击,甚至被冠名为“牧师与和尚共贺‘佛诞’”、“牧师为‘佛诞’烧香”进行定性和谴责。虽然事后有关牧师辟谣称自己绝对没有“烧香”,只是宗教间的“交流”而已。但在基要派为主导的传统教会的气氛里,牧师有没有“烧香”已不重要了,牧师本人现身寺庙本身就是大逆不道,是与偶像的联合。在佛诞节这个“敏感”的日子出席寺庙的活动,确实容易引起误解,作为牧师是需要慎言慎行的。不过,平心而论,牧师(包括基督徒)不是不能和其它宗教人士进行交流或社交的,不宜如此上纲上线,比如基督徒家里有亲戚是信佛的,难道就要和这个亲戚“一刀两断”吗?此外因着宗教习惯的不同,有的信徒本身就非常排斥其他宗教的仪式,还有不少信徒心里会有类似“佛教就是拜偶像,偶像就是撒旦魔鬼,佛教徒就是撒旦魔鬼的化身”这些定论,我们该如何对待异教徒,如何纠正信徒的一些错误观念,在持续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今天,基督徒在看待这些问题上应当有正确的认识、更新的看见以及更深的思考。当我们再思考“基督徒能不能进佛道教场所”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担心是怕绊倒人,这样会不会将一些人拒之救恩的门外,而让不信的认为基督教狭隘。我们看到新约中,保罗在传福音过程中,有限度地扬弃了犹太律法,这才让基督教成为普世性的宗教。使徒行传十七章中,保罗到了雅典后,他去了雅典的众神庙,他去那里对当地的宗教信仰崇拜做了一定了解,保罗没有无礼的指责他们做法的错误,在他对雅典人的言辞中我们看到,保罗认为他们也有虔诚追求,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保罗指出对于生命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在耶稣基督里面得到真正的解答。保罗在那个充满异教崇拜的地方并没有高抬自己的信仰,也没有自视高人一等,贬低别的宗教信仰,因此我们看到对待那些佛道教等别的宗教信徒,也当存有谦卑学习之心,平等友善的对待他们,不以另类的眼光看待他们,更不是无礼的将其妖魔化,无知的指责论断人。
(二)宗教和谐首先在于对其他宗教的了解、学习
宗教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督教本身来说,能否与其他宗教和谐相处,取决于基督徒对其他宗教的态度。传福音是基督徒的大使命,然而还有很多基督徒以“异教徒不得救,不信耶稣下地狱”极端言论论断他人,这就引起了宗教之间和冲突。在基督教中国化的大背景下,首先我们要对佛道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教传入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传播,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而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至今也已有1700多年历史,存留在中华大地上的那些佛道教古建筑很多都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更是中国本土文化,包括佛道文化、孝文化、寿文化的发源地。当我们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源头分别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以及由此衍生的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玄学、老庄哲学(对“道”的确立和阐释,使其更有哲学意味和文化内涵)等,这些思想文化都与佛道教有着紧密联系。现代社会年轻人很多喜欢看的仙侠小说和影视剧,也是源于道教修仙文化,此外还有如风水学、黄道吉日、太极拳、武术、中医文化等等。佛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会指导生活方式。因此当我们去到那些佛道教场所,应带着尊敬的心态去参观、交流和学习,而不是简单的将其贴上“拜偶像”的标签,当然去的前提是对于自己的信仰有清楚地认识和极大的尊重。
(三)宗教交流有利于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我们都认同佛教已经很好的完成了中国化,和谐的融入了中国文化中,而基督教至今还有被国民说成是“洋教”的,表明我们基督教中国化的还不够彻底。当我们去到佛教场所,可以学习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宗教间交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去本身是以文化交流学习为目的,增进彼此了解。我们看到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道教,都分为很多派别,当我们去了解,即便是不同的宗教,都具有相同的宗教性,任何人里面都有一种宗教性,原始部落因为有对神明的敬拜,才有集体意识以及精神文明的萌芽与发展。佛道教的修禅顿悟更是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对于我们基督教的灵修在形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借鉴和学习。基督教的中国化道路就是不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过程,我们只有对其他宗教发现其真善美持真正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促进宗教间的和谐,建立与其他宗教一种积极友好的关系,又能同时在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做出应有的区分,使基督教在中国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好。
五、结 语
中国正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圣经哥林多前书10:23-33的经文保罗是以教会的合一为前提,提出了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准则,那就是:无论做什么,都要追求荣神益人,在能否吃祭物的问题上给我们的教导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做事的原则,荣神益人也是我们与他人包括异教徒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帝福音的本质是和好与和谐,上帝是爱,是宇宙的神,祂爱世上每一个人,当我们思想基督徒能否进佛道教场所参观时候,我们当效法基督,学习保罗的做法,持开放包容谦卑的心态,体贴软弱肢体,做到和而不同,努力促进宗教间的和谐与和睦,为教会合一做出美好的见证,使中国教会能更好的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