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长进,从不再抱怨开始
出17:1-7
一.抱怨的内在动机
根据圣经记载,这一天,“以色列人全会众都遵耶和华的吩咐,按着站口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百姓没有水喝,所以与摩西争闹,说‘给我们水喝吧’。(出17:1-2)”
以色列人抱怨是因为:
1.没有水喝——对现实不满
他们本是遵着耶和华的吩咐,离开“有吗哪和鹌鹑”的汛的旷野,在利非订安营寨,可是眼前遇到了新的问题:物质缺乏,没有水喝。
原来有一种信仰的困境,是即使跟随主的命令去行,也会有“没有水喝”的时候!
这里以色列人的反应是如此的真实:他们注目现实的困境,比较眼前的现实与想象中理想的差距,又生出对过去的怀念和比较,从而对现实产生强烈的不满。人惯有的心态是常会觉得“先前的日子强过如今的日子”(传7:10),就好像我们常如事后诸葛亮一般说“我当初要是不这么做就好了,真是后悔”。根据出埃及记17:之前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人爱抱怨,并通过抱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过红海前面对法老的追兵,因为恐惧,以色列人向摩西发怨言,责怪摩西把他们从埃及带出来,甚至说“服侍埃及人比死在旷野还好(出14:12)”;在玛拉,因为水苦不能喝,百姓又发怨言,神让摩西将指定的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出15:);在汛的旷野,因为没有食物,以色列人向摩西亚伦再发怨言:“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于是神就给他们吗哪和鹌鹑。
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抱怨,神就给他们解决问题,因此他们的生命一直没长进。可是这一次,摩西严厉地责备他们:“你们为什么与我争闹?为什么试探耶和华呢?”
藉着这两个问句,摩西指出了问题的根源,暴露了人发怨言的原因:好争闹的人性和人喜欢试探神。
2.喜好争闹的人性
箴言告诉我们“愚妄人都爱争闹”,而争闹虽然表面上是“口舌的争闹”(诗31:20),实际上却是内心的纷争、嫉妒、不平安的表露,更是人性的贪婪、索取、争夺的体现,再者,争闹是对神及神所设权柄的不顺服。
圣灵曾藉着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诗2:1)”,这虚妄的事是什么呢?“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抵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人性的本性是不愿意被神的真理、权柄所束缚的,所以抵挡神、一旦有机会就找借口违背神的意愿。如同以色列人一旦遇到不如意,就向神争闹,意思是:你看,神要我们渴死吗?他在哪里?
因此摩西责备他们“试探神”。
3.试探神:“耶和华在你我中间吗?”
箴言19:3节说“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人对神的抱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当基督徒怀疑神是否公平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感觉看不见神作为的时候...
摩西在击打磐石之后,给那个地方取名叫玛撒,就是试探的意思,什么是试探神?出埃及记17:7节抛出了一个疑问“耶和华是在我们中间不是?”
而这个怀疑,暴露出人发怨言的另一个原因:
4.小信
无论为何事发怨言,我们都在无形中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不相信神,我不信神的良善、恩慈、公义,也不信神的全权、全能,我也怀疑神对我们信实的爱。
此外,我们的抱怨也在暗示一件事:我们自认为自己的计划和智慧比上帝的更好!
以上是怨言背后的内在动机,接下来我们要看习惯性抱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外在影响。
二.抱怨的外在影响
抱怨,是我们遇到不顺心的时候的惯性行为。有人会认为心里不舒服就说出来,情绪垃圾会随之排出,对心理健康有好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头牛,耕地之后回到牛棚休息,躺在地上唉声叹气地说了一句:“今天太累了,要是明天下大雨,是不是可以不用工作了。”这本是随口吐槽的一句话,但是被路过的猫听到了,猫转身就告诉了狗,猫说:“主人给牛那么多的活,牛可能不想干了”。狗听到这句话,跑去和羊说:“牛今天回家的时候在骂主人,说它干活多,时不时还要挨鞭子,它早就不想干了。”到了晚上,羊看到主人的妻子就告诉她:“牛明天会辞职,因为别人家的主人比你们好,你们不给饭吃,还拿鞭子抽它。”女主人回去就告诉了主人说:“牛想要背叛,你该怎么办?”主人说:“那我明天就把它宰了”。从那天后,再也没人见过那头牛。
这个故事从头到尾,牛都没有得罪任何人,甚至累也受了,可最后结局却悲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了让自己发泄下情绪外,发怨言丝毫没有益处,反而会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止对世人,对于基督徒而言,发怨言也是有害无益的。
1.抱怨是一种罪
在哥林多前书10:6-11节中,保罗说“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鉴戒,使我们不要贪恋恶事,像他们贪恋过的一样。也不要拜偶像,像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拜过...我们也不可犯奸淫...你们也不可发怨言,像他们中有些人曾经发过,就被毁灭者所灭...”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使徒保罗将发怨言与“淫乱、拜偶像”的罪放在一起来警告我们。这真的是一个奇妙的提醒,原来我们随口发出的抱怨是一种犯罪。因为追本溯源,发怨言与拜偶像的思维逻辑都是“不把真神的荣耀给神”。拜偶像是把假神当神,真神却弃如敝屣;而发怨言是不信神的信实和公义的,没把真神当神看。
此外,无论是神的命令还是神的安慰,都告诉基督徒要常常喜乐,可我们却选择用消极的言语肆意抱怨、发泄内心的苦毒,实在是违背神的命令。
2.导致个人的软弱
遇到烦心事,随口抱怨最直接,但也最无用,仔细想来生活中的抱怨不但不会让事情有任何改变,甚至抱怨多了心情没有得以舒缓,反而让整个人的感受更糟糕。
同时,抱怨,让我们和这个世界(或世俗)没有区别,顾名思义基督徒是跟随基督的人,可是随意的抱怨和批评,却显出我们实在是没有基督的馨香之气。
此外,习惯性的抱怨,会影响我们反思和感恩的能力,在思考的时候更容易倾向负面的内容,长此以往我们会变得挑剔、易怒、好斗,进而信心的双眼被蒙蔽,看不见神在其他方面的祝福,甚至错过支取神恩典的机会。
3.引来群体的软弱
怨言除了对个人有危害以外,对群体而言,如同一种传染性的病毒。以色列人是一个群体,本来大家都在受渴,当一个人率先发了怨言,很快,整个群体就被点燃,争闹就开始了。
家庭、单位、教会、社会,都属于群体,面对破口和问题,个人如果用怨言、批评等负面的方式来表达,个体貌似心里舒坦了,可是一连串的余波,会给群体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爱心失落、人心不齐等。
4.被神责罚
在民数记14:中间记载着耶和华神惩罚埋怨的民众:“耶和华对摩西、亚伦说,这恶会众向我发怨言,我忍耐他们要到几时呢?以色列人向我所发的怨言,我都听见了,你们告诉他们,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必要照着你们达到我耳中的话待你们,你们的尸首必倒在这旷野,并且你们中间凡被数点、从二十岁以外、向我发怨言的,必不得进我起誓应许叫你们住的那地;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才能进去”(民 14:26-30 )由此可见,神厌恶以色列百姓的怨言,最终他们被神惩罚,失去进入应许之地的福气。
既然如此,止住怨言,基督徒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样问题呢?
三.不抱怨,我们可以这样做
1.摩西的榜样:呼求神
对于摩西而言,以色列百姓爱抱怨,是他工作中要面对的一件烦心事,可他并没有浪费时间在抱怨上,而是选择更有价值的应对方法:“呼求耶和华”。摩西呼求神的帮助,比抱怨更积极,因为他已经在寻求出路和着手解决问题了。因此,面对生活中的烦心人和烦心事,与其浪费时间抱怨,不如,转向神、呼求神的帮助。
2.正面的诉求、沟通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说我们要无底线地忍受或者选择麻木,以色列口渴需要水,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也许摩西只顾赶路忽略了百姓的需要也是可能的。试想如果以色列人改用积极的态度去商量和提醒,相信故事就会不一样了。如果他们说:“摩西,我们需要水,你看,神既然使你叫红海分开、使我们在旷野有吗哪和鹌鹑,他一定也可以使我们有水喝,不如我们先解决水问题再走吧”,这就属于有建设性的建议,是有信心的表现,而这样做也是蒙神喜悦的。
3.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神
在全员发怨言的以色列百姓中,有一个人与众不同,他就是迦勒,神说“惟独我的仆人迦勒,因他另有一个心志,专一跟从我,我就把他领进他所去过的那地,他的后裔也必得那地为业。”(民14:24)
对比这群喜欢抱怨的百姓,迦勒“另有一个心志”的表现,便是不发怨言,即使是在其他窥探迦南地的探子都被高大的敌人吓破了胆子,忘记神的承诺纷纷报恶信的时候,迦勒依旧凭强大的信心站在神的和摩西那边。
想来也是稀奇,都是神带着过红海、吃吗哪和鹌鹑,都面对旷野的缺乏,可为何迦勒有与百姓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百姓眼里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需要和困难,是凭眼睛,而迦勒却在这些过去的经验当中看到了以马内利的同在。
《小王子》中作家写了这样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迦勒用不一样的眼光,决定了不一样的选择,也注定有不一样的结局:最后迦勒获得神的认可,并且得以进入迦南美地。
生活中也是如此,只用眼睛看见难处的人,对现实满了抱怨;但如果是能用“信心”看见神同在的人,却能在当下和未来都满有信心,然后毅然不顾世俗、专心跟从主。
神藉着使徒保罗说:“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 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 2:14-15 )”
诚然,当我们制止发怨言的舌头、去除爱抱怨的习惯,学会注目看神、另有一个心志单一跟从主,相信我们的生命一定会有真正的长进,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出现转机,而周围的人也能从我们的好行为看到基督照耀的明光。祝愿你我的生命在基督里都有真实的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