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见一人,只见耶稣
经文:太17:1-8
按照大公教会年历,从每年元旦开始的第一个主日算起,连续九个主日被称为显现期,也称作常年期,是以纪念主耶稣在约旦河受洗的主日开始,以纪念主耶稣登山变像主日终结。耶稣在登山变像之前曾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3-16)登山变像后,主耶稣从山上下来,祂一边作工,一边传讲神的话语,一路南下,直到荣进圣城耶路撒冷,应验自己受难复活的预言。
我们把目光锁定在登山变像事件本身。马太福音十七章1节说:“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六是人的数字,是为了预备领受启示及见证神荣耀的时间。而路加福音在叙述登山变像时却说:“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路9:28),这里的八天应包含头尾两天在内,通常是指差不多一个星期的习惯用语。彼得、雅各和约翰是耶稣的三个门徒,三是一个完全数,当时用以代表十二使徒。传统上认为耶稣登山变像的山是他泊山,但也有人推测是黑门山。耶稣在山上恒切祷告的时候,在圣灵的能力中身体发生了荣耀的改变,并有摩西、以利亚和耶稣一同在山上显现。摩西代表旧约律法。以利亚代表以色列王国时期最伟大的先知。一朵光明的云彩代表上帝的显现。
一、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我们要效法耶稣的祷告
马太福音十七章第一节说:“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登山变像的场景是彼得认信,耶稣提出教会的概念之后,名副其实的首场崇拜。本场崇拜的地点是在山上。参加崇拜的人是耶稣、彼得、雅各和约翰。本场崇拜是以耶稣在山上的祷告开始,换句话说本场崇拜是从与天父在圣灵里的交通开始。崇拜中有摩西和以利亚的参与,说明在崇拜中有讲论旧约的律法和先知的预言。云彩并天上的声音显明崇拜中有天父的同在。而本次崇拜的中心主题是指向耶稣的死。可见,登山变像给教会崇拜提供了最原始的样本。
无论是基督徒个人灵修,还是教会崇拜,祷告是首先要被兴起来的。然而我们所欠缺的恰恰就是祷告,没有把祷告的功课做好。每当我们祷告的时候,眼皮就会打盹,昏昏欲睡。我们常劝别人多祷告,但自己却懒得祷告,把祷告当成一件苦差事,敷衍了事。甚至把不祷告或少祷告归因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太忙。当“能不祷告就不祷告”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就会在很多事上疏忽了上帝的感受,灵里就会渐渐地变得软弱、麻木。请小心,这往往是肉体败坏的开始,灵性倒退的警告。
中国国土辽阔,名川大山非常多,每当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时候,人们会选择去登山。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如果我们也能常常登上属灵的高山,把祷告放在侍奉、生活和工作的首位,许多事情就会看明白,想清楚,行在神的心意上。在个人和教会的属灵生活中,我们要操练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效法耶稣的祷告。如果一个基督徒重视祷告,一定会经历到生命的改变。如果一间教会重视祷告,一定会将神荣美的见证彰显出来。
当前,为配合防疫大局,教会暂时施行“双暂停”,许多弟兄姐妹被隔离在家里,出不了家门,出不了小区,行动受到诸多限制。此时不妨让我们平心静气,制订一个祷告计划,效法主耶稣登上属灵的高山,为着疫情早日结束,也为着自己属灵的生命的提升和教会的复兴恒切祷告。
二、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我们要听耶稣的话
摩西、以利亚和耶稣同时出现在山顶上,新、旧约在历史的时空中无缝对
接。耶稣曾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太5:17)申命记十八章15节:“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他。”摩西所预言的这位先知不是以利亚,而是耶稣。但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摩西和以利亚的地位没人能取代。我们从彼得的话中就能觉察出来。彼得看见摩西、以利亚和耶稣在一起,又害怕又高兴,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太17:4)彼得无意中说出的这句话,正说明在彼得的心中把摩西、以利亚和耶稣平等地看待。这个观念在当时也许很普遍,但却是错误的。说话之间,在光明的云彩中发出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是上帝在提醒彼得,摩西和以利亚都是神的仆人,而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基督。
惟独耶稣是教会的根基,也是教会的元首。一个基督徒,一间教会要以耶稣的话为准绳和标准。人的话往往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说不准的。而惟独耶稣的话句句都是定准的,阿们的,实实在在的。听人的话,可能会不牢靠,但听耶稣的话,准没错!这样讲,也许会被许多人反驳,认为讲的太绝对了。首先,犹太人反驳说:我们听摩西、以利亚的话会错吗?希腊人反驳说:我们听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话会错吗?中国人反驳说:我们听孔子、孟子,古圣先贤的话会错吗?是的,他们的话讲的也许不错,从当时的社会道德层面来讲,代表着那个时代和地区的最高道德水准。但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从亘古到永远自己说过的话永不改变,也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就是神,就是真理的化身。惟独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耶稣在约旦河受了施洗约翰的洗礼,从水里上来的时候,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6-17)教会年历以耶稣受洗为显现期的开始,以耶稣登山变像为显现期的结束,这两次都有天父上帝亲自说话,为耶稣作见证。摩西和以利亚不能代替耶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不能代替耶稣,孔子和孟子同样不能代替耶稣。真神和受造之人绝对不能划等号。在教会中,个人能力再大,也不能取代耶稣。
老年人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都长,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听从老年人的劝告。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因为不听老年人的话,结果国家分裂,一败涂地(王上12:1-20)。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不听耶稣的话,吃亏到永远!如今,有些地方言论自由过了头,众说纷纭,让人无可适从。有些地方一家独大,唯我独尊,让人哑口无言。我们到底听谁的话才靠谱呢?上帝在光明的云彩中发出声音对我们每一个人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
三、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我们要把耶稣当成主角
马太、马可和路加都记载耶稣登山变像这件事,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不
见一人,只见耶稣。”登山变像叙事的主角是耶稣。古往今来,耶稣在教会中都是主角,牧师和传道人以及所有服侍在神面前的人,都是配角。摩西、以利亚和耶稣谈论话题的中心是耶稣的去世。“去世”原文的意思是“出去”,相当于旧约的出埃及。以色列人出埃及是从一种旧秩序中走出来,进入到一种新秩序中。一个人能走出旧秩序,旧生命,旧思想,旧心思并不是靠自己能完成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利亚大行神迹,这些并没有将以色列人带入到属灵的新秩序中。按地理位置来说,以色列人已经进入迦南美地,但按着灵性来说,仍旧活在埃及。摩西和以利亚都在等待耶稣的来到,为耶稣作见证。耶稣在十架上为世人的罪舍命流血,本质上是在带领包括以色列人在内的全人类脱离罪恶和旧秩序的辖制,从黑暗中出来,进入奇妙光明。从旧人中出来,进入新人。从旧约中出来,进入新约。从死亡中出来,进入永生。
使徒保罗认识到在他的福音事工中,耶稣始终是中心,保罗说:“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耶稣的名无与伦比,不可取代。圣经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在此要陈明一点,坚持“不见一人,只见耶稣”的属灵原则,并非要完全摒弃和否定人的作用,相反更要尊重和重视人的作用。摩西和以利亚、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孔子和孟子虽然在神性上永远不能高过耶稣,但是从人性和道德层面来说,他们都可以作为人间楷模。在今天的教会中,我们仍要敬重那些忠心服侍在神前,治理教会,牧养群羊的人,也要尊敬世界各地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论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坚持“不见一人,只见耶稣”的属灵原则,也并非消极避世,相反,更要积极融入社会和人群。耶稣基督从高山上下来,立即进入人群,继续医病、赶鬼、传扬天国的道,义无反顾地前往耶路撒冷为全人类受害,甘愿被钉十字架。在圣经所表达的信仰中,爱神和爱人是统一的。过分单方面强调属灵或属世都是错误的。我们因着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仍旧活在属灵的埃及。这里说的埃及是象征的意义,并不是否定现世,否定肉身,否定当下的社会,而是立足当下,认清当下,肯定当下的同时,对未来有更美好的憧憬。按肉体说,我们有自己的肤色,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土,自己的家庭和血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志。但按灵性说,我们都因信耶稣基督成为新造的人,唯独耶稣基督才能带领我们走出属灵的埃及。
让我们记住登山变像的属灵原则:“不见一人,只见耶稣”:我们要效法耶稣的祷告,要听耶稣的话,凡事要以耶稣为主角。让我们以理性、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当前的疫情,全身心投入到个人灵修、教会服事、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中,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天天与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