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推动民主办教路径:完善民主考核制度——计丽琳
[内容提要]在深化基督教中国化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强化从严治教的实践,是推动基督教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持续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我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轨迹和教会传统中蕴含的民主管理智慧,为当今教会管理民主考核制度优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精髓与教会传统民主管理的智慧相结合,通过清晰界定考核准则、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估框架、强调反馈机制与持续改进,以及提升透明度和促进信徒广泛参与,增强民主考核的科学性、公正性与实效性,从而为教会管理民主化进程注入强劲动力,旨在保证民主考核不仅成为衡量绩效的有效策略,更是推动教会管理民主化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民主办教、民主考核、教会管理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在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通称《三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会的开始,该运动引导中国教会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丁光训主教在总结三自爱国运动主要成就时说:三自运动“使中国的基督徒变成了爱国的基督徒。三自帮助我们明辨政治上的大是大非”。中国基督教成为信徒自治、自养、自传的宗教团体,但丁主教也指出“三自成就巨大”“三自任务未了”,中国基督教应进行以加深对三自的认识为内容的再教育,要从自办教会发展到办好教会。三自原则是中国基督教办好教会的根本原则,民主办教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必然要求、重要保障、战略举措,是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因此坚持依法、依规办教,深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是推进全面从严治教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基督教的整体形象和健康传承。通过健全有效的民主考核制度,促使广大教牧人员更好地履行使命职责,本文将从“建立完善民主考核制度”为切入点,探讨实现民主办教的路径。
一、传承智慧: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文化遗产
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智慧的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即考课制度,是以官员任期为基础,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官员任职期间的品行、业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加以分级,据此决定其晋升和去留。该制度在管理中不仅起到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同时体现了选拔贤能、奖励勤政的核心价值,又为官员晋升、退职提供了公平、公正的途径,是古代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史记》记载,大禹时期已设立“会计”制度,负责监督和管理诸侯的功绩。西周初期,考核体系初形成,设立了从善、能、敬、正、法、辨六个方面的考核标准。战国和秦汉时期,这一机制逐步完善。例如:战国时期地方官员需将辖区工作成绩汇编成册,作为上级考核的依据;秦汉时期则通过预算和计簿对各地郡臣进行考核。汉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逐级考核体系,从下而上逐层考核,形成了有序的考核链条。唐朝实行“考课”制度,规定每年进行小考,每三年进行一次大考,小考用于评定等级,大考则决定升降和赏罚。考核由吏部下属的考功司负责,三品以上官员则由皇帝亲自考核。为防止考核舞弊、确保公平公正,唐朝还设立了考核监校。清代则主要通过“京察”和“大计”对官吏进行考核,每三年一次,依据“四格”和“八法”标准来决定升降。
通过明确考核标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重视反馈整改、强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智慧为完善现代民主考核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把民主考核工作与促进民主办教工作落实相结合,与时代背景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使民主考核工作更具科学性、公正性、有效性。
二、探索学习:圣经原则和教会传统中的民主考核
《圣经》中关包含了一些与治理、领导和责任相关的原则和记录,这些可以被视为古代社会对领导者和治理者进行审查和考核的早期形式。在《出埃及记》中,因处理争端和问题的工作繁重,摩西的岳父叶忒罗建议摩西设立官员和审判者,以分担治理的责任,这建议可以看作是一种早期的治理和考核制度,领导者被分配了责任并对其治理效果负责。在《撒母耳记》中,以色列民要求设立王来治理国家,而先知撒母耳则强调了对王的责任和对其行为的审查,即使是王也需遵循神的律法,行事公正,体现出一种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和责任考核。《箴言》和《诗篇》中频繁强调领导者应当公正、仁慈和智慧,这些教义反映了对领导者道德品质的重视,也暗含对领导行为的审查。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了早期教会如何通过选举长老和执事来治理教会事务,执事和长老的选拔需得到会众的认可和审查,体现了一种初步的集体监督和问责机制,这与民主考核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尽管《圣经》中没有明确的“民主考核”制度,但其教义和治理原则确实体现了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和评估,强调了道德和公正的重要性。这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现代治理体系提供启示。
历代教会在治理和考核方面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宗派对领导者责任和问责的重视。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考核”并非教会治理的核心,但教会的治理体系确实经历了演变,从早期教会的简单结构到后来的复杂体系中,都包含了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和考核。早期教父时代的治理思想,如伊格那修和克雷门特强调教会领导者(如主教和长老)需要在道德和教义上表现出良好的榜样。虽然这些教父并未建立明确的民主考核机制,但他们对教会治理中的道德和责任的强调,体现了对领导者行为的隐性监督。中世纪教会的主教制度、教会会议、主教选举等,会议的决策对教会的治理和领导者行为起到了考核和调整的作用,教会通过召开大公会议来解决教义和治理问题,如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一些地区的教会采用了由教区内的神职人员和信徒选举主教的方式,这种选举虽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考核,但确实为主教的任命和行为提供了监督机制。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治理如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推崇的长老制教会(加尔文主义教会),设立了由长老和牧师组成的教会领导结构。这种体制中,长老们负责对牧师和教会事务进行监督,体现了某种形式的集体问责。还有一些宗教改革后的教会,特别是由加尔文推动的教会,采用了公会制,由神职人员和信徒共同组成,以监督教会的道德和纪律问题,这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引入了对教会领导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虽然《圣经》及早期教会治理中并未明确规定所谓现代的民主考核制度,但教会历史中的治理发展显示出一种逐渐增强地对领导者行为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从早期的使徒选举、主教选举,到宗教改革后的长老制和公会制,再到现代教会的民主化治理,这些演变体现了对教会管理者的责任和行为的不断关注。
三、借古鉴今:完善民主考核制度推动民主办教
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机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注重通过集体智慧和协作来实现目标。《圣经》中的教导同样强调公平、公正的原则,提倡通过共同商讨和评估来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这些传统智慧均强调民主考核的重要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蕴含深厚的管理智慧和原则,也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宗教环境的变化,教牧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日益复杂,在现代教会中承担着属灵生命引导和组织管理的双重任务。教会的民主考核方式作为提升教牧人员素质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其个人发展。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往往忽视了教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而民主考核方式则通过赋予教牧人员更多参与权和反馈渠道,促进其自我反思与发展。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圣经》中的教义以及教会传统中的考核实践,我们可以在现今教会的民主考核中,把握以下原则,制定出更加符合本堂实际的民主考核制度。
1.明确考核标准和目标
l 制定考核标准:教会要针对服侍情况、同工搭配沟通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具体,可量化,切忌含混不清、主观评断。
l 设定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个人目标和教会目标。比如个人目标可以是策划组织某项活动、撰写学术论文、研经讲道等;而教会目标则可以是增加信徒的数量,增加他们的参与度等。
2.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l 自我评估:教牧人员首先要对自己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这不仅促使同工对自己服侍情况进行反思,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反馈的初步考核。
l 同工评价:邀请教会同工对教牧人员通过建立反馈机制的方式进行考评。这样的考核应该是工作能力、团队协作、交流效果等。
l 信徒反馈:教会信众可透过问卷调查及座谈会等方式,特别是涉及教会主要服务工作部分,反馈教牧人员的服侍情况。
l 领导层评估:教会的领导层(如堂委会、管理小组等)对教牧人员进行考核,评估其服侍表现和对教会目标的贡献程度。
3.进行定期考核
l 考核频率:每季度、半年或一年定期开展一次考核工作。定期的考核能及时帮助同工发现问题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和提高。
l 考核形式:可采取年度考核与周期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年度考核以年度工作成绩为总结依据,而周期考核则侧重于近期的工作进度。
4.进行全面反馈和沟通
l 反馈会议:考核完成后,应组织反馈会议,并将详细的考核结果及改进意见提供给教牧人员。回馈要具有建设性、突出优点,同时指出有待改进之处。
l 开放沟通:教牧人员应有对考核结果提出质疑和解释说明的途径、机会,确保考核过程公平、透明,以此避免误解和不满。
5.制定改进计划
l 个人发展计划: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包括培训需求、个人发展目标等在内的计划。通过该计划的实施,促进个人涵养,提升神学修为,增强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教会。
l 绩效改进措施:若考核结果表明工作能力存在问题的,也应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给予教牧人员必要的支持,提供相应的资源。
6.保障考核的公正性
l 避免偏见:考核过程中应避免个人偏见和情绪因素影响。考核要有客观的数据及反馈。
l 保密性:考核结果应当保密,保护教牧人员的隐私和尊严,只有相关同工才能查看讨论。
教会通过上述方法,既能公正、透明、有效地对教牧人员的服侍表现进行考核,又能促进教牧人员的个人进深发展,最终实现教会良性成长。
苏州市基督教两会为提升教会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在管理过程中已逐步引入民主考核办法。《基督教中国化苏州实践工作指标和保障措施》的出台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考核机制,确保苏州教会在实践中严格遵守基督教中国化的指导方针。这既充实了考核内容,又为苏州教会规范管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保障措施。
因此,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运用合理有效的民主考核办法对教牧人员个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是完善教会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
1.提升自我认知
民主考核促使教牧人员时刻自省,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对自己的信仰实践、服侍果效以及与教会信众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续提升提供方向和目标。
2.促进沟通与合作
教牧人员通过互评机制,建立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使教会内部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增强团队意识。
3.激发学术与灵性成长
民主考核的内容往往涉及教牧人员解经讲道、学术研讨等指标,多角度多层次了解教牧人员素质水平,这一过程激励教牧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视野。同时,教牧人员在面对反馈时,也更易于意识到自身灵性与学术上的成长需求。
4.加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与考核评估不仅使教牧人员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也增强了他们对教会使命感、认同感。责任感的增强促使教牧人员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会服侍中,提升其服侍热情与动力。
教会民主考核办法是积极促进教牧人员发展的一种方式,提升教牧人员的自我认知,加强同工之间的沟通合作,激发学术和灵性成长以及强化责任意识。因此,教会在民主考核机制方面可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创新,以此更好地满足教牧人员的发展需求,推动教会的整体进步,使教会更有凝聚力,成为更具有自立能力、和谐统一、充满活力的基督教会。
四、总结
我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源远流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考核内容逐渐全面、日臻完善,不仅注重官员的德行考核,也渐渐形成了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体系。古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漫长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通过学习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变迁,以辩证的视角审视古代官员管理制度的演变,评估其利弊,对现代教会管理考核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圣经》中的一些教导也反映了对领导者、决策者的监督、责任以及品德考核。
因此,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基督教教义,民主考核被看作是一种可以激发集体智慧、促进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机制。既有利于避免个人成见、滥用权力,又能使教牧人员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大家在一个公平正直、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各展所长,共同追求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这种文化、宗教背景下的智慧,使教牧人员的凝聚力、工作效率大大增强,为现代教会组织管理提供了深刻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