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的运用——关于基督徒是否可以进入寺庙参观
当节假日的时候,弟兄姊妹会报团出游。旅游项目中可能会有参观非基督教的宗教场所。无论中国、日本、泰国、缅甸等国都有佛教、道教、神道教等宗教文化。在国内有的寺院庙宇是旅游热点,甚至是世界文化遗产。旅行中,不乏有弟兄姊妹会感到苦恼和纠结,能不能去这些宗教场所呢?真是花钱买烦恼。
其实,很多事情无关福音的本质,只是在于生活的应用,不能把相对的东西绝对化。随团旅游时,基督徒能否进入寺庙参观?对此,不能简单地回答能与不能。笔者列出侍奉中所了解到的部分信徒的看法,拟运用罗马书14章13-23节来阐释牧者的处理原则及信徒应有的态度。
一、进与不进的理由
1、进的理由
第一,我们只是把这些寺庙作为旅游景点,不是去敬拜,只是去参观,就像参观文化遗产,就像欣赏一件件艺术作品。我这样参观和欣赏也是对上帝所赐人智慧的肯定,并且也是对人使用神所赐的创造性而赞赏。所以,去参观人的杰作,其实也是对神的赞美。
第二,进入寺庙参观也能够了解其他宗教的文化,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扩展我们对其他宗教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对比,以后跟不同宗教的朋友在一起时也能谈及自己和他们的信仰,可以更好地传福音。
第三,进入寺庙是体现了包容,是人对其他宗教的包容,以此可以向其他的人表达,我们作为基督徒并不是狭隘的,而是宽广的,海纳百川的,以此更加显出格局。
2、不进的理由
第一,认为进寺庙第一直觉是烧香跪拜的,不少信徒会觉得进入寺庙会得罪上帝,认为,那个地方邪灵很多,会沾染一些不洁净的东西,上帝是忌邪的,他们也会担心上帝会惩罚,所以,为了不得罪上帝,还是不进为好。
第二,去过的人,自己感觉不太舒服。有些信徒说,别说去庙里,就是在外面闻到那个香就会头晕眼花,对于那些像也是很多恐惧。所以,为了自己的平安,还是不要进去。
第三,作为基督徒去了之后,不信的朋友会认为自己信仰不坚定,即信耶稣还去拜佛,以此会怀疑他是一个随便的人,无法跟他更深入的交流。所以,为了让人知道自己信仰的坚定,所以不去参观。并且他不去参观的时候,不知道的朋友还会问他原因,他也可以向朋友谈及自己的信仰。
二、牧者的原则:定意不绊倒人
保罗给我们一些行事的原则: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荣耀神;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凡事都可行,但我总不受他的辖制;(参林前10:23-24节;31节)。这也就是罗马书14章20-21节的结论,我们基督徒有做很多事情的自由和权力,但是为着爱神,爱己,爱人的缘故,我们就约束自己。所以,我们旅游的时候可以去佛道寺庙参观,但是如果为着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或者自己心里不平安的缘故就不要进。保罗在罗马书14章中提到的原则也正是如此。从罗14章13-21节,可以看到,四件事,这也是作为牧者的原则。
1、宁可
13节可以看到,保罗说:我们有吃肉自由,可能保罗很喜欢吃肉,但是他说:为着爱犹太弟兄的缘故,我宁可不吃肉,为的是不让他们跌倒。林前8:13也讲到:所以,食物若叫我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叫我弟兄跌倒了。可见,在信仰上我们是有自由的,但是为着爱软弱肢体的缘故,我们要宁可约束自己的自由,限制我们的权利,因为爱心比自由更大,耶稣也告诉我们最大的诫命就是爱。因此,旅游时,在遇到可否去佛道寺庙参观的问题时,我觉得我们可以进去参观,但是如果有软弱的弟兄姊妹在场的话,为着他们的缘故也就不去为妙。不然牧师进去了,肯定有人会怀疑,胡思乱想,以为牧师到庙里烧香了,进而使他们疑惑甚至跌倒。所以,为了弟兄姊妹软弱的缘故,以爱为原则,应用在生活中,就是宁可约束和限制自己的自由。
2、事实
但14节又说到一个事实,就是凡物都可以吃吗?在提多书1:15中讲到:在洁净的人,凡物都洁净;在污秽不信的人,什么都不洁净,连心地和天良也都污秽了。其实没有什么不洁净的,凭信心领受就可以了。主也对彼得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林前8:4节也说到偶像之物算不得什么,偶像在保罗看来,本来也不存在,那么,食物在其面前摆一下就不能吃了吗?保罗说:不是的,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也就是吃不吃都无所谓。也就是事实上是可以吃的,但有些人心里胜不过,那就不要吃。比如有个弟兄跟我说:有一次他去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他妈妈就从供奉菩萨的香坛那里搬过来一个西瓜,要切开给他吃,他其实也知道这没什么,但是总感觉吃了这个之后会有事发生,所以,他就委婉的拒绝了。
所以,按照这个原则,佛道寺庙如果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参观或者旅游的景点,进去看看,也未尝不可。既然我们相信天是神的座位,地是他的脚凳(参徒7:49节),我们相信他掌管一切的话,那我们无论到那里都不应该害怕和敏感,如果我们是存着正确的动机和态度,凡是可以参观的地方,我们都是可以去的。
3、爱心
所以,保罗到了15-16节,就针对于上面的经文把原则提了出来,就是要有爱心。虽然事实上,我们可以去寺庙参观,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信心软弱的人,你非要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那么这就违背了爱人的道理。你对犹太信徒说:事实上吃不洁之物没事,吃偶像之物不算什么;或者我们对弟兄姊妹说:事实上去寺庙参观不要紧的。如果他只是有疑问,我们这样的回答可以为他们解除疑虑。但是如果他本来对此就非常害怕和敏感,你还非要让他去庙里看看,那么,他真的感觉浑身难受,越想越多,心里过不去,晚上睡不着,最后忧郁了,这就是我们的使人跌倒了。那么,我们如果为了表现我们的信心,而伤害了他人的信心就违背了爱心的原则。
所以,15节下半节说到基督已经替他死了。这时候为什么搬出基督呢?因为他连吃块猪肉都会软弱的人,但是基督都肯为他死。那我们为他做了什么?我们的所言所行伤害他,我们的自由使他在灵性上跌倒了,这就很糟糕。所以,有信心的人在爱心上增长,没有信心的在生命上成长。也就是说,我们有信心去寺庙参观的人,要爱心增长,不能总是表现我们的信心而伤害他人的灵性。那么,没有信心去寺庙参观的人,我们也要让他们在生命上成长,多一份信心,少一份惧怕和敏感,以至于能够建立起与其他宗教更多对话的平台和可能。
4、更重要的事
所以,17-19节,对于一些信心软弱的肢体,他们常常纠结于这个可不可以,那个行不行,比如:有人带个首饰,有些软弱的肢体觉得这就不属灵;被子上绣了条龙,就说这是撒旦,急忙要把被子扔掉,弄的婆媳关系紧张;有人看到其他宗教的符号饰品,就浑身起鸡皮疙瘩;甚至有人跑到刚信耶稣的人家中,把他们墙上挂的死去亲人的照片给摔碎,称之为破除偶像;保罗教导我们,也正是我们要劝导弟兄姊妹的:你们不要纠结这些事了,因为这些都算不得什么,不用太在意。有更重要的事需要我们去追求:就是公义、和平以及圣灵中的喜乐。也就是我们信仰不能只是停留在表明的事,更要进入到里面,正像歌罗西书2:20-21所说的:你们若是与基督同死,脱离了世上的小学,为什么仍像在世俗中活着,服从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等类的规条呢?也就是这些外在的是需要的,但是这只是小学,作为信徒要脱离这个小学,进入到追求和睦的事,建立德行的事,生命的改变以及彼此包容和相爱。笔者以前跟一个神父交通的时候,我就问他:“你们什么不吃?”他说:“两条腿的人不吃,四条腿的桌子不吃,其他都吃。”然后,他看出我的疑惑,就说:“如果我们改掉一个坏习惯比纠结能不能吃什么更重要。”所以,我们能够追求生命的丰盛,其实比能不能进寺庙更重要。
三、信徒的态度:力求不自责
保罗在罗马书14章22-23节让我们看到,对于这些可以不可以的问题上,要力求不自责。我们自己认为可以去寺庙参观,我心里也平安,不觉得有什么不妥,那么就可以去,但是持守在神的面前就好,也就是不用到处去说。有一个弟兄,他去了寺庙,还到处拍照,之后他还发到了朋友圈,很多信徒看见之后确实心里不太好受,他还和几个信徒吵了起来。后来,他问我怎么看,我说:你自己去觉得没问题,心里平安,去了就去了,但不要发出来,因为难免有人会因为你的举动,而软弱跌倒。
那么,自己如果觉得去寺庙参观,还没有这个信心,也不是很平安,就不要去。如果明明心里不平安,但是想到自己钱也交了,而且旅行团里的人都去庙里参观了,所以别人去,我也去。但是别人去了没事,我去了感觉不对,后悔自己进去了,又深深自责,带给自己心灵的恐惧和身体的疲惫,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如果自己有犹豫的话就不要勉强行动,如果有疑惑的话,就干脆别去,总要力求不自责,让基督的平安做主。所以,关于基督徒能否去寺庙,这无关福音的本质,这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合适与不合适的问题。
四、总结
基督徒能不能参观寺庙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问题,透过与本土化做的较为出色的佛、道教的交流、互动以及学习,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能够使基督教中国化。所以,基督徒参观寺庙,如果是从文化交流,学习沟通的角度,只是参观欣赏,那就不应疑惑,去就是了。但是从信仰的角度,以及信徒灵性的角度,如果我们去的时候,有软弱的弟兄姊妹在场,为着他们的缘故,也是出于爱心的原则就约束自己的自由和权利,为着他们就不要进去。最后对于信徒自己而言,面对能不能进寺庙的问题,就如保罗所说的:力求不要自责,也就是让基督平安做主,进与不进要按自己生命和信心的大小,自己定夺。